对于韩晓龙而言,作为服役于北京橄榄球队的运动员,他的日常只能在方圆230亩的先农坛体校内活动。
在队里,28岁的韩晓龙与寄宿制高中生的生活并无太大区别:早中晚餐在体校的食堂解决;在运动员公寓里,韩晓龙和两位队友分享着二十平米的集体宿舍,公用水房、浴室和厕所;球队有着严格的纪律,平时不可迈出体校一步,周末允许外出,但必须在周日晚八点前归队。
2011年,北京市橄榄球队建队,设先农坛体校为集训地,先农坛体育场成为训练场地。不过,这里并未开辟橄榄球专用场地,橄榄球队和足球队分享着一块草坪。
先农坛体育场还曾是国家橄榄球队的前集训地。能来到这片场地,随国家队集训曾经是每一位橄榄球运动员的奋斗目标,包括韩晓龙。
“2010年,我还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在校生,第一次来到先农坛随国家队集训,看到了曾经在录像视频里的国家队带队教练、明星球员师哥、还有那些比较崇拜的人,能跟他们一起训练,那种感觉太幸福了。”
也是从2011年起,全国掀起橄榄球建队热潮,各省市橄榄球队陆续建立。当看到多位偶像级师哥签约北京队时,韩晓龙也毫不犹豫选择为北京队效力,“我当时想,这是我想要的那支队伍,上至教练下至队友,我感受到了团结和鼓舞,那是一种大家庭的感觉。”
时光飞逝,随着师哥们陆续退役、转行和球队新生力量的注入,当年的“小龙”变成了现如今年轻队友口中的“龙哥”。作为已有八年橄榄球运动员经验的老大哥,由于队里人手的缺乏,他还身兼北京队助理教练,帮助男队教练带队训练。
从国家队到北京队,韩晓龙自觉肩负起了时间和资历交给他的重任。
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。以前我是练单项的,而橄榄球是个团体运动,这个运动会让你感觉到在好多时候都需要身边队友的支持,同时队友也需要你的支持。无论是生活还是比赛训练,你都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个人。”
“他们问我,你是不是日本人啊?你是不是韩国人啊?那会我英语还好吧,我就皱着眉头斜着眼睛看他们说,我是中国人!”
前北京橄榄球队主教练张志强,是中国最早从事橄榄球运动的球员之一。1993年以橄榄球专项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念书时,便是校队的主力。之后连续8届获得全国十五人制橄榄球比赛冠军、6届全国七人制橄榄球锦标赛冠军,1998年至2008年期间,张志强连续11年担任中国国家十五人制橄榄球队队长、七人制橄榄球队队长。
张志强的运动员经历直到2015年才画上句号,是中国橄榄球球员里职业生涯最长的,同时也是表现最出色、走得最远、在国球坛知名度最高的。
效力于外国俱乐部期间,张志强表现非常突出,但当外国球员得知张志强是中国国籍后,都感到很吃惊。“因为外国人不相信中国有橄榄球,也不相信中国人会打橄榄球。”
海外及国际赛事的经历,让张志强看到了中外橄榄球发展的差距。“最迫切的是培养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。”张志强说,“我相信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壮大可以带动整个橄榄球队伍的壮大。这样,中国橄榄球还能少走一些弯路,基底大了,金字塔自然也就能造得高一些。然后再谈走进社会、走向社区,再谈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。”
2016年的暑假,农大附中的操场上,一群小学生和家长一起玩着触式橄榄球,指导他们玩耍的正是张志强本人。
2014年,张志强加盟校橄联盟,致力于推广英式橄榄球在中国的发展,在青少年中培养对英式橄榄球的兴趣。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在推广“触式橄榄球”,将撞式橄榄球的“擒抱”改为“碰触”,以较为温和的竞争方式让更多人接触橄榄球,爱上橄榄球。
2016年的奥运会,没有中国队参与、又在北京时间深夜进行比赛的橄榄球项目并没有因为“入奥”而让更多中国人熟知。2019年,十五人制橄榄球世界杯将首次来到亚洲,并在邻国日本举办。这不仅是推广橄榄球运动的好时机,还是中国国家橄榄球队的又一个动力和挑战。
“当国旗升起的时候,尤其是在国外,唱着自己国家国歌时的感觉特别好。”韩晓龙十分喜欢身披中国国家队战袍为国征战的感受。“比赛时拼尽全力特别想赢,不想给国家丢人,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拿到理想的成绩。”
在中国,有许多像韩晓龙、张志强这样的运动员正为橄榄球在中国的发展做努力。“作为橄榄球运动员,我希望用好的成绩,给前辈、也给自己一个交待。”韩晓龙说。